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中泰友谊金色50年,撬动东南亚光伏市场!
日期:2025年02月15日

2月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泰国总理佩通坦。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习近平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泰双方要巩固战略互信,坚定相互支持,以中泰关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方愿同泰方对接发展战略,拓展互利合作,实施好中泰铁路等旗舰项目,推动中老泰联通发展构想早日取得更多成果。深化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
目前国际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而东南亚作为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泰国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全球光伏技术、产能与市场的引领者,正通过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构建新的区域能源格局。
其中,中泰两国凭借互补的产业优势、紧密的经贸关系以及地缘战略协同,正在成为撬动东南亚光伏市场的重要支点。本文将从国际形势、产业协同及市场潜力三个维度,解析中泰光伏合作的前景与挑战。

01
中美贸易摩擦和欧洲能源危机加速了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多元化布局。泰国作为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稳定的营商环境、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关税优势,正吸引隆基、天合光能等中国头部企业投资建厂。2023年,中泰光伏组件产能合作规模已突破10GW,泰国逐渐成为辐射东盟、中东及欧洲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
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泰国计划在2036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0%,而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推出净零目标。这一需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绿色能源输出战略高度契合。中泰通过“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合作,既满足泰国本土调峰需求,也为中国技术标准输出提供试验场。
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倒逼中企加速本地化布局。以泰国为跳板,中国企业可通过“泰国制造”标签规避贸易壁垒,同时利用泰国与欧盟、日本的自贸协定网络拓展出口。中泰在光伏认证标准、碳足迹核算等领域的规则协同,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韧性。
泰国硅料资源匮乏,但具备组件封装和系统集成的成本优势。中国企业以“技术换市场”模式,在泰国设立光伏玻璃、背板等配套产业,同时引入智能机器人、AI质检等数字化技术,推动当地工厂效率提升40%以上。这种“中国技术+泰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分工体系,正在重塑东南亚光伏价值链。
农业光伏:在泰国东北部水稻种植区推广“光伏+灌溉”项目,发电效率与农作物产量双提升;
交通能源一体化:配合中泰高铁建设,规划沿线光伏充电网络;
城市分布式能源:为曼谷工业园区提供屋顶光伏+储能的微电网解决方案。
中国政策性银行与泰国盘谷银行合作推出绿色信贷产品,降低光伏项目融资成本。同时,两国正联合制定东南亚首部《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规范》,抢占技术标准话语权。这种“产业+金融+标准”的组合拳,为中企深耕东南亚树立范本。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30年东南亚光伏装机将突破200GW,年复合增长率达18%。当前市场呈现三级梯队:
成熟市场(泰国、越南):政策补贴退坡后转向竞价招标,对高效组件和储能配套需求激增;
成长市场(菲律宾、印尼):离网和岛屿微电网项目成为突破口;
新兴市场(缅甸、老挝):依赖国际援助资金,中企可通过EPC+F模式切入。
尽管前景广阔,东南亚市场仍存在电网基础设施薄弱、电费支付能力差异大、本土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中企需构建差异化竞争策略:
技术适配:开发耐高温高湿的双面组件、适用于台风气候的加固支架;
商业模式创新:在印尼探索“光伏+海水淡化”的PPP项目,在菲律宾推广ESCO(能源服务公司)模式;
文化融合:培养当地技术工人,联合高校设立光伏培训中心。
中泰光伏合作不仅是商业利益的结合,更是区域能源治理的实践。随着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落地曼谷,两国可进一步推动以下战略:
数字能源网络共建:利用中国在智能运维、虚拟电厂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设东南亚光伏大数据平台;
碳市场互联互通:探索中泰光伏项目产生的碳资产纳入两国碳交易体系的路径;
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开发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光伏项目,输出“中泰联合体”模式。
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双重挑战下,中泰光伏合作已成为东南亚绿色转型的关键引擎。未来五年,随着RCEP红利释放和东南亚国家自主工业能力提升,中国企业需从“产品出口”转向“生态赋能”,通过技术共享、标准共建和利益共赢,在这片“阳光地带”书写新能源时代的地缘经济新篇章。
文章转载自:【SNEC PV+国际太阳能光伏展】
转载内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